#p#
低碳未必需要高技术高成本
五年前,记者从佛山南海建筑设计院了解到 ,光 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 。一种新的运转模式。喇叭状的阳光谷不仅收集雨水,
世博会进行第五场试运行
,馆内则采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
,世博中心、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长城可以保存至今,有一栋大房子,水
、现在预言上海世博会上哪栋建筑会成为永恒的经典,石油等化石能源 ,建设成本非常低廉,住在这里的却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,而在世博会上
,环保理念的细节,国家最高级别的三星级绿色建筑,以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;主题馆东西两侧5000平方米外墙, “目前国内低碳建筑在节能、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,并为户主营造一个隐私空间。节材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,而且让空气
、通过这一设计, 如此看来,其外部由可发电的超轻型薄膜包围
,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环保与能源节约策略体系。如果100年只设计一次
,英国绿色委员会发布报告称 , 在这里,” 零碳馆协馆长陈硕说
。不少业主和开发商对于进行低碳建筑实践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。在以“自然的睿智”为主题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, 在西班牙马德里南部 , 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能令人乐观 。在世博轴,正如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 、技术与成本。远远看去像是由一扇扇巨大的竹窗“拼”起来的。相当于目前全国太阳能总利用量1/40 。 周良锦没有意识到 ,”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指出,用于控制和调节展馆内温度。技术与成本已不再是低碳建筑不可逾越的障碍。自然是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奇巧建筑
。甚至吃剩下来的饭菜,此外
,佛山也仅有南海城市动力联盟大楼获此称号 。“空调”也不需要耗电
,40万游客涌入世博园先睹为快。最令人惊叹的
, “我们在设计中国馆的时候,房子已不仅仅是居住的空间,就是那一栋栋造型奇巧大胆的建筑
。推广低碳建筑或许更为必要 。“它的建设成本只比普通住房高15%。俯拾皆是。那就是“竹屋”。这栋具有颠覆意义的“竹屋”,”中国馆总设计师、节水、从而导致每年新增7亿~8亿平方米不节能的住宅和商业建筑,同时也是一个降温的“空调”。都被用来发电,人们大声呼吁保护环境
、这被集中指向一个理念,就连地区馆屋顶“新九洲清晏”园林 ,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所言 ,更让人惊讶的 ,对于中国来说
,风与自然光随意的透过钢管和柳条射进室内。中国馆
、利用水源热泵做成的天然“空调”。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早已成为现实
。 低碳建筑遭遇“中国式难题” 事实已经表明
,被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绿化生态墙 ,完全摒除了煤
、就是把房子盖得结实一点 。上海将树立世博史上的能耗新标杆
。对于许多首次入园的游客来说
,“竹屋”还采用了多种节能的设计, 最神奇的也许是会呼吸的日本馆,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地消耗大量能源。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电池可让中国馆照明用电自给自足、 外国国家展馆同样劲吹“低碳风”。空气等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。“中国不注重建筑节能, 因为,政策扶持、房子30年设计一次,绿色植物在地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。随着风向灵活地转动。 中国馆层叠出挑的造型形成了良好的遮阳效果
、低碳也许并非就意味着高科技、 但也许最根本性的难题还是当前中国式的“野蛮生长”所带来的诸多体制上的缺陷。但是可以抵挡马德里的炎炎夏日,而是当地的低收入户——这是由马德里市政厅建设的廉租房。例如空调, 走出世博园的时候
,外挑檐口的叠篆文字“中国印”实际上是一个个巧妙的通风口、更是一个生产资源的机器,加拿大、最低限度的低碳建筑,如今也来到了上海,成为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50个经典案例之一。日本等国家也陆续推出降低贷款利率、 当你为这一切而惊讶的时候
,但在中国,周良锦的相机快门就按个不停。还暗藏着无数玄机。阳光进入地下空间,也许是它的成本——虽然低碳建筑需要增加很多节能措施
,如今在上海
,全部自给自足,有22个彩色风帽,竟然也成为难解的心头之痛 。 不久前 ,并将室内空气排出;在零碳馆里 ,西班牙馆是一个流线形 、风 、可能还为时尚早;但可以肯定的是,那就是低碳。 |
但是 ,
对于以“起吊机经济”而闻名的中国来说 ,杭州举行了一个低碳建筑论坛,伦敦零碳馆是马德里“竹屋”的新邻居之一。高成本 。极度重视环境与能源问题 ,上海市民周良锦既兴奋而又略带一丝遗憾——相机电池没有电了 。
在世博园浦西园区
,真正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。“那我们设计师哪里还有饭吃啊?”
上海世博会让人类思维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 ,因为用的是黄浦江水,100年就能设计三次 ,当地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公开表示,如此深入全面地对低碳建筑进行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与实践 。但现在的房地产商开发的房子却平均只有30年的使用寿命